【散文】看不惯的事变少,说明你在进步
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当看不惯别人时,其实往往是在把自己的思想或标准强加给别人,忽略了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都不同,这使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很多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习惯不同。
对同一件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也属正常,因为每个人的判断依据是自己心中的尺子,而尺子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古人有个传说故事: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天暂住一处院落休息,子贡在院门口闲坐。
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问子贡:“你是谁啊?”
子贡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
绿衣人又问:“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
子贡觉得这是常识,回答有四个季节。绿衣人却说有三个季节,二人争执不下。
孔子听到争吵声出来评判,孔子说子贡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绿衣人满意地走了。子贡不解,孔子解释说绿衣人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没见过冬天,在它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和它讲道理是没用的。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意思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根据,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的。
庄子有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有个人养猴子,说早上给猴子吃三个栗子,晚上吃四个,猴子们不同意。
养猴人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们就高兴了。
这个寓言说明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智者没有看不惯的事,看不惯的事物变少,智慧就在增加。
忌恨他人的过失,是自己往心上扔石头;看不惯他人,是自己往眼睛里揉沙子,难受的是自己。
庄子还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生活在自然均衡的境界里,这就是物我平衡。
庄子又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告诫人们不要站在任何角度、时间和空间看待问题,混同万物,与道同游。
虚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圆融自在;大地能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就不会有烦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必随意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使是亲人,也不要强求。
陷在看不惯别人的泥潭里,只会蒙蔽双眼。挣脱杂念的束缚,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看不惯的事物越来越少,就证明自己在进步。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