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潼关: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刘易雄 侯立文 通讯员 张愉乐 张渌)陕西消息:近年来,潼关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文化浸润各个领域。让文化产业通过社区、街区景区、园区等赋能乡村振兴唱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调潼关县成功入选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社区唱出“幸福调”
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潼关县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文化工作。首先,完善公共设施,对全县5个镇(街)、28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全县社区基层文化中心信息台账,分批对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升。其次,搭建文化平台,组建潼关县文化人才赋能团,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百姓受益的方式,开展“大地欢歌‘潼’心筑梦”“同赴潼村同兴乡村”等各类文艺惠民演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活动,累计演出70余场次,受惠群众8万余人次,促进乡村“夜晚经济圈、地摊经济”发展。另外,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四进零距”文化惠民累计放映公益电影1200场次,戏曲演出40余场次,金城百姓艺术学堂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推出了“好书荐读”“红色故事绘”等线上读书服务50余期。同时,支持乡村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在各镇(街)开展“乐起潼关 一村一歌”村歌征集和“叫响一个口号擦亮镇村名片”“墨香润乡村名片我来写”记录美丽乡村故事等活动,共征集村歌28首,编排出《美呀,美潼关!》潼关特色广场舞曲等,并成功举办“情系黄河舞彩潼关”千人广场舞展演活动。
街区唱出“高雅调”
城市品位提升不仅仅依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涵更是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首先,营造书香氛围,以创建“中华散曲之乡”“陕西诗词之乡”等为契机,先后在城区中心街、和平路等重要路段设立40余个古今名家写潼关的散曲诗词作品橱窗;在祥和广场、烟草局、公安局等街区、部门建成4个城市书房,将县图书馆打造成国家三级图书馆,收录图书总量15.7万册,订阅报刊90余种,电子图书3800种,电子报刊180种,让市民被书香气围绕。其次,推动场馆建设,启动“两馆一中心”、游泳馆等建设项目,潼关县公共体育场已投入使用。在城北建成包含廉政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街区等内容的具有潼关文化特色的明德公园,这些场馆建设的完成,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改善居民环境,让城市内涵丰富、格调高雅。
景区唱出“繁荣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游客对于景区的要求不仅仅是风光无限好,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加快景区文化建设,先后在古城景区、古渡口景区、秦王寨马趵泉景区等让游客透过文化看风景。同时,丰富景区文化活动,在景区开展非遗民俗展演、立春祈福、元宵节灯会等系列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参与。其次,加大文旅宣传推介,摄制《小城一瞥潼关序》旅游宣传片,编制《潼关旅游宣传画册》,积极参加“黄河华山家在渭南”2023渭南文化旅游福州、西安、运城等推介会,不断提升潼关影响力,助力黄河金三角地区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截至10月底,累计在景区开展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全县共接待游客26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文旅行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园区唱出“致富调”
依托产业园区、非遗工坊,让文化和产业有效结合,使传统文化品牌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文旅产业走向国际化、品牌化、商业化,拓宽群众致富渠道。首先,肉夹馍产业国际化,出台《关于加快潼关肉夹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举办潼关肉夹馍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组织肉夹馍生产企业参加烹饪大赛、世博会、消博会等各类大型展会,不断扩大潼关肉夹馍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肉夹馍工厂13家,生产线33条,日生产速冻饼260万个,年产值达到10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达10万余人。潼关肉夹馍已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和海外20个国家和地区。其次,软籽石榴品牌化,召开潼关软籽石榴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以发展软籽石榴为支点,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形成金桥现代农业园区、双桥农业园区等4个千亩软籽石榴栽植基地,带动4000余人就业。同时发动文艺爱好者创作石榴的诗词、书画、摄影等作品,提高潼关软籽石榴的品牌附加值,助力潼关石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升级的潼关特色化发展之路。另外,黄河老腔商业化,潼关老腔传统戏曲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黄河老腔成人艺术团2个,少儿艺术团3个,先后两次应邀赴央视参加《一鸣惊人》和《黄金一百秒》节目录制。精心创作的老腔剧目《夸父追日》亮相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曲艺决赛。成人艺术团形成商业化的演出模式,带动县域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潼关县将依托潼关厚重的文化资源,充分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善向美,使乡村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