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曹妃甸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李百超 【 原創 】 2022-06-30

曹妃甸区是因为赫赫有名的、有着东方鹿特丹美誉的曹妃甸港组建的行政区划2020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2亿吨,同比增长7%,吞吐总吨位跃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曹妃甸区常住人口为352069人曹妃甸岛,因岛上曾遗有唐太宗李世民提供给曹妃娘娘居住的行宫-----曹妃大殿而得名。这里,留下了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时,邂逅曹妃娘娘,从而演绎出流芳千古的一段凄美而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唐山也因此而冠名,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曹妃甸区面积1943.72平方千米,位于北纬39°07′43″-39°27′23″,东经118°12′12″-118°43′16″。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唐山南部,毗邻京津两大城市,距唐山市中心区80千米。距离北京220千米,距离天津120千米,距离秦皇岛170千米。曹妃甸南临渤海,与烟台、青岛、大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原有的曹妃甸岛是因滦河河水冲击而形成的条状沙岛海滩,位于古滦河三角洲前缘,距大陆岸线约20千米。滩外侧为古滦河冲积扇陡坎,甸头前缘500~600米水深达到-20~-30米,构成渤海湾内天然的深水港址;滩内侧为海水淹没的古滦河冲积扇体,上部覆盖海相沉积,与陆地之间均为宽阔的浅滩,地形比较平坦,海水高潮时显露面积4平方千米,低潮时显露面积20平方千米,海底地面标高在-0.5~0.7米之间,一般在0.0米左右,北浅南深逐渐变大。

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在其著名的《建国方略》中首提“北方大港”:“兹所计划之港,位于直隶湾最近深水之点,一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之与纽约等大,为世界贸易之路。”

   孙中山先生所谓的“直隶湾最近深水之点”就在曹妃甸:这里“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岛前500米即达水深25米,沟槽深达36米,形成一条天然黄金航道直通黄海,使其成为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至4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的“钻石级”大港。

曹妃甸区是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盛产优质稻米。鼎盛时期,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

历史沿革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成立于2012年7月,其前身经历了柏各庄农场、柏各庄区、柏各庄农场、柏各庄农垦区(河北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唐海县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商朝属孤竹国。春秋时期属无终和山戎两地。战国属燕国之地。秦朝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西汉为右北平郡城、夕阳地。东汉并入夕阳、昌城两地,为海阳县辖。三国、魏、晋延续前朝。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归入新昌管辖,十八年(598年),新昌更名为卢龙。唐朝贞观归置石城管辖,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归置马城辖。辽朝天赞析分卢龙山南地归置滦州管辖,金代为永平路滦州义丰、马城县。元朝初至四年(1267年)由马城归入义丰管。明朝属滦州义丰县。洪武二年(1369年),裁撤义丰县,入滦州。清初沿袭明朝,将原京师地改为直隶省,府县未变。康熙年(1666年),为永平府滦州之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裁撤府州称县,本地在丰润县、滦县之间变动管辖地。

曹妃甸岛,在河北省、唐山市1984年地名普查中,被省、市地名办公室命名为“曹妃殿” 岛,1963年8月当时的滦南县人民委员会曾在岛上立“曹妃殿岛”石碑以记。据《滦县志.地理.河流》载:“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又云:“绕甸海水皆咸,惟曹妃殿前一井甚甘美。按乐亭县志,亦载此景为八景之一,名古井甘泉。”《滦州志.海防》载:“曹妃甸即西鱼冈”,周围“海水荡谲,延漫百余里。”地方志记载:1895年、1900年两次强风暴潮袭淹曹妃甸,岛上殿庵渔铺被淹冲大部,从大清乾隆年间修葺曹妃殿至1900年强风暴潮袭淹前,曹妃殿香火空前兴盛。据民国二十六年的《滦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曹妃甸,时被潮水所漫,庙宇倾圮,灯塔亦毁”。

曹妃甸区的前世

()日伪时期

中国大陆解放前,妃甸岛北部的原唐海县区域大部是济民盐场越支盐场的灶地,中华民国初年盐灶废弃。“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的铁蹄踏入了这片美丽的土地。1939年,如今的滦南县柏各庄一带来了约一个大队日本兵。月余后,这一伙向中国人示威的日本兵才开走。这是日本鬼子首次踏上柏各庄一带的土地。

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把滦河的治理与开发纳入“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体系中,以实现其“以战养战”、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侵华日军在1938年驱赶四千多名“高丽劳工”在宁河县修建引水工程,开辟芦台农场5.2万亩。在此基础上,1941年柏各庄又来了日本兵和日本人,在柏各庄成立了“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开垦事务所”的机构。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董事长叫潘毓桂。滦县开垦事务所设在如今的滦南县柏各庄镇,内有包括打字员的日本成员2 O3 0人,先后有过两任“所长。第二任所长叫藤田,此人长脸,老百姓背后叫他"马脑袋"。滦县开垦事务所其内部机构有:庶务系:相当总务科的性质,或办公室之类,负责管理财务、生活等事。其中的成员,大都是日本人。只有一个会计、一个出纳是中国人。垦务系:是负责水稻种植、生产管理工作的;这些事大多由中国人承担。 除了这些属于“垦业”的机构以外,在柏各庄还驻有日军武装。这些武装有:常驻日军一个小队,即“守备队”;队长是少尉军衔。配有反步兵坦克三辆(坦克大小与现在的东方红拖拉机差不多;还有迫击炮、掷弹筒之类武器。宪兵队一 个小队;警备队3 04 0人,其中有两个日本人,一个叫田中,一个叫山本,养了四条狼狗。其他成员则全部都是中国人;

伪治安军一个营,约300多人;日伪“华北垦业公司”以伪币139.6万元收买当时滦县所属柏各庄以南、下游溯河以西沿海荒滩349100亩,建“滦县农场”,第一期开垦耕地68900亩。“开垦事务所” 1941年测量,1942年动工,招民工挑挖干渠。组织施工由“事务所”授权包给大杠、二杠(包工头). 各种株式会社(公司)承包以后,再招民工,受雇的民工在武力压迫下一天就只给二斤玉米面当做工钱,是按日计算的“卯子工”。

为洗碱植稻,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日本人选址在滦县城南三里、滦河西岸的马官营附近建孔引水闸,开掘导水路66495米,并大规模征用民工开挖新河(引水渠),与柏各庄以南小青龙河上的3孔倒虹吸和引水渠各段17孔分水闸相配套,至19436月完成了闸涵、围堤和渠道综合工程。

 测量规划以后,为灌溉这片土地,尽快组织生产,先修了东灌区。就是现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农场范围。并且设计规划了西灌区。

1942年日本人开始组织向这里(曹妃甸区一农场范围)移民。1942年第一批招募的中国劳工共592户来场定居,建居民点12-22段。1943年招募朝鲜劳工824户,住111段。日本人把 整个农作区分成23个“部落”(日本人称“部落”,中国人称“段”。是小居民点的意思)。东部111“部落”住的是朝鲜人,l223“部落”住的是中国人。

日本人对待中、朝两国移民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当时朝鲜已经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取消了朝鲜国名,把朝鲜看作日本一部分。朝鲜人吃的是大米,中国人吃的是玉米面、杂面。当时的九“部落”, 就是现在曹妃甸区一农场场部这块地方,在这里建有日本“领事馆”,俗称“红房子”(这一建筑到1976年大地震以后才拆除)。“领事馆”的日本人穿警服,戴大盖帽,处理日、朝人的事。

当时参加水稻种植开发的还有千余穿灰军装的国民党军队战俘,被日本人强迫在农场干活儿。建制没有打乱,设有营部;除营长外,还有副官和师爷。战俘们在农场干活儿主要是做土方(挖河),他们并不愿意干,但是又无奈于日本鬼子的刺刀。生活上也是吃玉米面粥、高粱窝窝头。

中国、朝鲜移民定居以后,1943年开始种植水稻。这一年的528日第一次直播水稻,朝鲜人是撒播,中国人是条播,水稻品种是从朝鲜引来的。大部分采用水直播法,按习惯,中国人用条播,朝鲜人用撒播,只是在少数地块采取插秧法。育秧的地方在柏各庄西城子菜地,位于小青龙河西岸。以拖拉机为动力(当时人称“火犁”)。从小青龙河抽水育秧;稻秧起出来以后,以人背、车拉方式运到稻田耕作区(现一农场)插秧。那时,因为是强迫劳动,报酬又低又受岐视,稻农劳动积极性很低,大部分人消极怠工。因此,田里秧苗很少,杂草太多,收割时要钻在稗草里寻找稻穗,产量很低。1944年实现水稻播种面积26811亩,因干早死秧8175亩,育成面积8636亩,收获面积8636亩;1945年播种21000亩。因遇蝗灾,秧苗被吃光,只好重新播种。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由旱路回国,朝鲜人由现在位于曹妃甸区一农场的“下水门”乘船回国。另有70户朝鲜人于1946年的秋天回国。

()建国初期和国营柏各庄农场建设时期

中国大陆解放后的1950年,华北行政委员会即着手有关引用滦河水垦殖荒滩的准备工作,前后十多次组织人员踏勘;河北省也会同国家农业、水利部门对称作“柏各庄滨海场”的这片滩涂进行了两次勘测。1955 年底,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批准,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滦县南部地区建立大型国营农场,并借用沿海较大村镇——柏各庄之名,定名"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隶属河北省农业厅。农场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农垦企业,兼有部分地方行政职能,初辖 4 个分场。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将国营柏各庄农场建设计划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补充项目之一;1956年建场之初即完成了引滦渠首、输水干渠和一至四分场引水工程。渠首建设即“岩山渠首”,是柏各庄农场引滦水利工程的龙头,包括进水闸、导流坝和潜洪节制闸三部分。渠首工程于195611月开工,至195711月结束。它可把滦河枯水期流量(30.58立方米/秒)引入80%。但引水后水闸右侧河槽大量游沙造成枯水季节引水困难,且主流左移,引水时迂回右流。为保证农场用水,于1959年增建闸前导流坝工程。1962年滦河洪水过后,沿导流坝一线对河心滩进行防护。为保证枯水期农田用水需要,又陆续增建了潜洪节制闸。

与岩山渠首相配套的是绵延6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将滦河水引向柏各庄以南海滩。输水干渠至滩涂前分为东灌区和西灌区,该项工程于1956年——1958年间完成。其分水闸以下为用、排水四级渠系,即用水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共1035条,长1495公里。

1956年223 日《关于建设柏各庄农场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指出:柏各庄农场设计面积48.2 万亩,经营面积 34.6 万亩,是以经营水稻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家企业。建场委员会在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本着“快建场、早受益”的原则,制定了边施工、边开荒、边生产的“三边”方针。根据需要划分施工和生产两条战线,一是“灌溉工程局”下设 3 个工区,负责修筑海挡围堤、总干渠渠首水闸、干渠新开段、旧渠疏通、修桥建闸以及斗渠以上的所有工程;二是“农场”负责开荒、整地、备耕生产、盖房、修路以及农渠以下的水利工程。3月,成立了“柏各庄农场机耕大队”,下辖5 个机耕分队。4 月9 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由唐山、通县、天津(今廊坊)、沧县、保定 5 个地区抽调民工 12 万人(年出工3 万余人),分期进行柏各庄农场建设。随即唐山地区也从滦县,迁西、迁安、卢龙、昌黎、抚宁、乐亭、丰润、玉田九县抽调民工4万人参加柏各庄农场建设。这些民工除少数人员负责场内农、毛渠开挖及开荒平地外,其余大部分由灌溉工程局组织指挥,兴建斗渠以上至渠首的各项水利工程。输水干渠首段施工由滦县、卢龙的 2898 名民工承担。1956 年 9 月,又动员了保定、天津、通县、沧州、唐山 5 个专区的民工 23171 名。为使民工及时进场,由唐山的厂矿抽调 20 辆运输车和部分工作人员,在唐山火车站、汽车站负责接运民工。来场民工自带铁锹、扁担、筐等工具,以县为单位组成施工大队,实行统一指挥,分散作业。建设期间,每年都在春秋两季施工。所抽调的民工,除滦县长期抽调外,其他各县均为季节性出工。保定、天津、通县、沧州各县农民因均是灾区农民,以以工代赈方式抽调,并逐渐实行包工办法,民工多劳多得,按一定比率分配给个人,还对灾区民工进行适当补助和救济。

1957 年 5 月 20日,位于滦县岩山滦河右岸的输水总干渠渠首工程全部竣工,27日试放水。1958 年8月,建场工程全部竣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组织人员对重点工程进行验收,确认可以投入使用。整个工程共完成大、中型新建和改建干渠以上的引水节制闸和泄洪闸117 座、大型排水涵管 6 道、跌水和泄沥水涵管 19 处、支斗渠进水退水闸涵 74 座,农渠以下引水排水建筑物 2544 座。修筑底宽 23 米,高 3.5 米,长 72 千米的拦海大堤一条。开挖 64.5 公里长的输水总干渠一条,排水干渠 19 条,用排支渠 50 条,用排斗渠 117条,整个建场工程完成土方 3000 万立方米,石方 30 万立方米。这些土石方若筑成高 2 米宽 5米的长堤,可以从北京一直通到广州。

建设国营柏各庄农场,先后动员民工 18 万人,涉及当时河北省内的天津专区、唐山专区、通县专区、保定专区、沧州专区的昌黎县、丰润县、抚宁县、乐亭县、卢龙县、迁安县、迁西县、遵化县、玉田县、滦县、宁河县、武清县、永清县、文安县、任丘县、大兴县、固安县、徐水县、清苑县、安新县、雄县、新城县、故城县、武强县、河间县、肃宁县、献县等 40 个县。

1958 年基本完成6个分场建场任务。

第一分场,以原“滦南县解放农场”为柏各庄农场第一分场区域,1956 年种植水稻995 亩。1958 年 9 月,滦县的农场乡划入第一分场。

第二分场 1956 年 3 月,设立第二分场领导机构,领导民工进行垦荒、开渠等水利工程建设。当年开荒 3 万亩,范围为滦县柳树庄乡、安子庄乡—带地域。1956年8月,两乡合并称柳树庄乡,1958 年 9 月柳树庄乡所辖西南庄、西新庄等 12 个自然村划入第二分场,乡建制撤销。1959 年初,丰润县李八廠乡的孙家灶村划入第二分场。

柏各庄农场总场场部驻地为第二分场西南庄村附近,场直单位干部职工家属管理由二分场负责。

第三分场,1956年 3月,开始建第三分场,范围为南、北常坨一带,时南、北常坨为滦县柏各庄乡所辖。1958年9月两村划入第三分场。

第四分场,1956年新建第四分场,时全境只有一个居民点2 户人家,属丰润县李八廒乡管辖。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直至 1958 年方建成。1958年9月将丰润县的秋老堡划入第四分场。

第五分场, 1957 年新建第五分场,时域内有 4个居民点分属丰润县李八廒乡和滦县柏各庄乡,没处仅几户人家。1958年9月,将丰润县的杜林、大坨、林里和滦县的陡坨划入第五分场。

第九分场, 1955 年,河北省公安厅在双井村南建立的第五劳改大队(双井新生农场),1957 年 11 月移交柏各庄农场,改称第九分场。1958 年 11 月将滦县所属的刘家铺、双井等 6 个自然村划归第九分场;1960 年 2 月将乐亭县的东青坨、西青坨、桑庄子、新立庄子、太平庄子、张海庄子、三家子、老营上 11 个村划归第九分场管辖。

这一阶段,建设完成了柏各庄农场的骨架工程。 1958 年,柏各庄农场种植水稻突破 10万亩。

1958年,又新建第十、十一分场和畜牧场

1958 年9 月,丰润县李八廒乡划入增建的第十分场。秋季,十分场各项水利工程开始修建,第二年春季完工。1959 年 1 月,第十分场宣告成立。当年开荒种稻 10739 亩,总产达 762 万斤。

1960 年 9 月,滦县所属曾家湾等 4 个自然村划归柏各庄农场,建成畜牧场(1968 年改称第六农场)。

1959 年冬开始建第十一分场

1959 年冬开始筹建十一分场,由柏各庄、司各庄、大新庄 3 个人民公社出动民工3000 人,修建干、支、斗、农四级灌排渠道。1960 年5 月,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丰润县所属的孙塘庄、新河头、南新庄等 25 个自然村划归柏各庄农场(1968 年改称第八农场)。

当年灌区初建时,曾在各级用水渠一侧设有防护林带,但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树木不能成活。随着放水时间的延续,植树成活率逐年上升。如今,农渠以上用水渠道两侧均已绿树成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对农业的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59 年 10月 21日,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柏各庄农场改名为唐山市柏各庄区,建立了区政府,隶属唐山市人民委员会。

1961 年6月,撤销唐山市柏各庄区建制,恢复国营柏各庄农场,接受唐山专署和丰南县双重领导。

1963 年 5 月,柏各庄农场党委改由唐山地委领导,行政业务归河北省农垦局领导。

1963 年建成第七分场

该场位于场域南部,西南两面均为南堡盐场盐田,土壤含盐量高。建场后先后试种水稻、栽植芦苇,最终以芦苇养殖、水产养殖为主业。

1968年,柏各庄农场改称柏各庄农垦区,所属各分场改称农场。

1968 年 6 月 18 日,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更名为改为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行使县一级权力。

1972 年建成第十一农场、增设十二农场

1972 年 3 月,将第十农场划出南部 15 个自然村新建第十一农场。

1972 年5月,在七农场南部增设十二农场。1985 年十二农场与七农场合并称七农场。

1972 年再次修建围堤,建成八里滩、十里海两大海水养殖场

1972 年冬初,柏各庄农垦区“革命委员会”抽调全区职工 1 万余人,在 1943 年日本人所修“海挡”南 8华里处东西向修堤围海,堤内区域命名为“八里滩”;在1956年建场时所修海挡南8华里处东西向修堤围海,堤内区域命名为“十里海”。围提总长39.7千米,围地面积7.03万亩。此举为后来唐海县对虾人工养殖创造五个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柏各庄农场(农垦区)大面积开发滩涂基本结束,疆域基本形成,总面积 725平方千米。1983 年改建唐海县时共有 12 个农场、总人口为14 万。历年所产稻谷除按国家规定的定量标准留足农工、家属的口粮之外,全部作为商品粮上交给国家。在昔日这片盐碱滩涂上,广大农工依靠人力挖掘,历时十几年先后建成了十一个农场、两个海水养殖场。随着滦河的逐步根治,滦河水的有效、有序利用,昔日的泥沼滩涂已成为水稻种植30多万亩(最高峰时曾达到4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居全华北之最的国有农场。

(三)唐海县时期

1982 年 9 月 22 日,国务院发出[82]国函字 211 号文件,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同年 10 月 7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冀政[82]208 号文件,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唐海县的通知。1983 年 10 月 17 日,中共唐山市委组织部以市组[83]58 号文件下发了“关于组建唐海县筹建小组的通知”,并派出建县工作组,负责筹建唐海县。

1983 年 11 月 29 日召开唐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2 月1 日选举出县长、副县长,唐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唐山市。1982 年 12 月 26 日,河北省农垦局[80]冀垦字第 53 号文批准,在柏各庄农垦区建立“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与柏各庄农垦区实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

1985 年 1 月 1 日,撤销“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仍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唐海县实行县管农场体制。

唐海县的建立,标志着沿海滩涂开发进入了综合开发——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新时期。

1综合开发  国家投资从百里之外引来了滦河水,长度 72 千米的海堤挡住了海水的侵袭,“斥卤不毛”的盐碱荒滩上开出了纵横交错的渠道,各类建筑物掌控着水的流向和流量,农工辛勤的劳作换来了稻花的飘香。随着土壤的逐步改良,各类植物有了生长的条件,荒滩逐渐成了“湿地”。鸟类也把这里当成嬉戏的乐园、繁衍的基地。柏各庄农场呈现了稻田湿地和天然湿地平分秋色、生机勃勃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逐渐转变,开始由综合开发逐步转向湿地保护和利用并重。

建县以后,湿地进入综合开发利用时期,湿地水面逐渐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稳定稻田湿地的基础上,努力发展芦苇湿地、海淡水养殖湿地和湿地涵养林的建设,原始盐碱荒滩基本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个时期,除一部分地区未开垦仍为天然湿地外,大部分开垦为人工湿地。

(1)、稻田湿地再开发  国营柏各庄农场建立后,稻田湿地面积不断扩大,1983 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 27.1 万亩,到 1990 年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 28.9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4%,总产量 15.1 万吨,平均亩产 523.71 公斤,在水稻的技术管理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从选育良种、培育插秧、提早移栽、旱育稀植、精细管理,到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均具较高水平。对我国北方稻区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水稻优质高产,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

进入 21 世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稻田湿地为主的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稻田湿地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2005 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 25.53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68.4%,产稻谷 16.72 万吨,平均亩产 655 公斤。

(2)、人工芦苇湿地的扩展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为了改良土壤,开始在不适宜水稻种植的盐碱地上挖沟围埝,蓄淡养青,人工栽植芦苇。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出一套比较成功的植苇经验,为进一步大面积开发利用盐碱荒滩提供了条件。到 1990 年,苇田面积发展到 15.7 万亩,年总产量达 4.97 万吨,此后随着苇田被开垦成稻田,面积逐年下降。2000年全县苇田面积为 5.9 万亩,产苇 2.19 万吨,产蒲草 2492 吨,到 2005 年苇田面积为 3.62万亩,产苇 1.37 万吨,产蒲草 2105 吨。

(3)、湿地涵养林建设  唐海县地处渤海北岸,低洼盐碱,不适合树木生长。在建场前若偶尔能见一两棵树木,乃罕见之物。随着滦河水灌溉,土壤得以改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主要是建农田防护林、海岸带防护林及果园。到 70年代末,基本形成农田防护林体系,1981 年末实有林地面积为 14200 亩。1986 年制定并实施《首都周围地区唐海县总体规划》后,造林面积有了新的突破。全县形成了有渠就有树、有田亦有林的网、带、片相结合的平原林业生产结构,实有林地面积 3.95 万亩。1990 年林地面积增加到 5.45 万亩,果树面积 9400 亩,年产果品 3299 吨。2000 年,林地面积为 6.17 万亩,果树面积 8986 亩,产果品 6101 吨。2005 年,全县林地面积为 7.6 万亩,果树面积 7620 亩,产果品 1.04 万吨。

(4)、淡水养殖湿地演变  县境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淡水自然捕捞多在几条直通渤海的大河及其支流,水大漫溢,水小归沟,落潮河床如滩,人们扎箔或下网,随意捕捞。建场后开始在一些较大洼地四周开渠筑埝建水库,旨在蓄水灌溉,扩种水稻。1968 年开始利用部分水库植苇兼养鱼。到 1975 年有大小水库、坑塘 134 个,植苇养鱼面积到 10 万亩,但多数水库面大、水浅、草多,实际用于养殖的水面并不多。后经多年改造调整,一部分开垦成苇田稻田,一部分改造成养虾池。1990 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 5 万多亩,淡水鱼总产3510 吨。2000 年淡水养殖面积为 5.89 万亩,2005 年淡水养殖面积为 13.5 万亩,水产品产量 5.38 万吨。

(5)、海水养殖及滩涂湿地开发  柏各庄农场自 1972 年开始人工养殖东方对虾,当时的养殖方法极为简单,且是鱼虾混养。春季把海水放入水库,靠海水本身带来的虾苗,在水库中凭其自然生长,当年 3 万亩养殖水面共收获对虾 150 公斤。到 1984 年,通过十多年的经验总结,管理技术、养殖面积、单产都不断提高。全县养殖面积 4.1 万亩,总产对虾22.71 吨。

1985 年,沿海滩涂对虾养殖开发工程正式开始,到 1986 年 6 月共完成土石方 772 万立方米,建成配套的桥闸涵和扬水站、育苗室、饵料厂等设施,累计投资 1725 万元。开发滩涂 4.3 万亩,建成养虾池 234 个,面积 2.6 万亩,当年对虾总产 4210吨。1987年养殖面积3}石克。萨院潜雙 6930 吨,获利 2500 万元。1988 年养殖面积 5.16 万亩,总产项第一。198星;养虾面积5.5 万亩,由于受世界范围的虾病和“赤潮”影响,对虾总产 8630 吨,因减产和降价损失 1 亿多元。1990 年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虾病防治、改

善经营管理,逐步推行生态养虾措施,1991 年养殖面积达 6.74 万亩。

1995 年后先后引进了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河豚鱼、海蜇等新品种,实行了多种养殖模式,管理模式也由统一经营改变为职工承包经营,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不具备养虾条件的池塘退出海水养殖序列,因地制宜确定养殖模式。

1998 年起开始发展工厂化养殖,到 2005 年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到 7.3 万平米,养殖品种有牙鉀、大菱鲜、星蝶、半滑舌鲳、刺参、河豚等十多个品种。

2000 年养殖面积 5.77 万亩。2005 年养殖面积 6.29 万亩,总产 7039 吨,其中产虾3952 吨、河豚 632 吨、海水鱼 636 吨、海蜇 1600 吨,其他海产品 2.15 吨。

(6)、淡水河蟹养殖  唐海地势低洼,各个河道都与大海相通,河蟹洄游通道畅通,为河蟹适宜生长之地。秋时,所有洼淀、苇塘、河渠中遍是河蟹。后由于闸涵修建,阻断河蟹洄游通道,加之化学药物在农田的使用,致使其数量锐减,近乎绝迹。

1980 年,河北省畜牧水产局投资并统一组织从上海崇明县购买蟹苗 75 公斤(途中死亡 30.5 公斤),采取人工养殖和自然放流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恢复自然资源。双龙河、小青龙河两岸 7 个农场的 10 个养鱼水库中采取人工养殖方式,河道放养蟹苗任其自然繁

殖。1981 年,又从上海分两批购进蟹苗 215 公斤,放养到 11 个水库,另外在双龙河投放蟹苗 40 公斤,当年捕获成蟹 31.69 吨。

1986 年,河北省科委,水产局,把唐海县定为河蟹养殖基地,县委、县政府把养蟹列入沿海开发的重点项目,在省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河蟹育苗室一座,建筑面积528 平方米,育苗水体 120 立方米,当年全县养殖面积为 9078 亩,到 10 月底共收获一龄成蟹 15 吨。1988 年,县水产局与四农场合作,人工孵化蟹苗获得成功,不仅填补了河北省孵化蟹苗的空白,也为唐海县大面积放养提供了保障。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封闭式苇鱼蟹大水面粗养、半精养的最佳模式,1991 年河蟹产量达到 30 吨,2000 年河蟹养殖面积为 2.67 万亩,产河蟹 2133 吨。2005 年河蟹养殖面积为 3.95 万亩,产河蟹 3223 吨。

2湿地保护区的开发

唐海县处于候鸟南北迁徙和东西迁徙的交汇点。尤其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一个重要停歇地。特殊的地里位置及滩涂、淡水湿地为鸟类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繁殖地和食物来源。经相关部门详细调查,县内鸟类有 416 种,占中国鸟类 1186 种的35.08%。其中国家 Ⅰ 级保护鸟类 13 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55 种,国家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 348 种,隶属 19 目 63 科。候鸟的比例比较大,以夏候鸟为主。在春秋季鸟类分布密度较大。

唐海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鸟类创造了栖息、繁殖、迁徙、越冬的重要条件,多样生境湿地类型招引了大量种群,保证了鸟类资源的多样性。独特的芦苇、碱蓬、水稻田植被为鸟类栖息、繁殖、隐蔽提供了安全保障。我国北方罕见的 16%的森林覆盖率为莺、雀、隼、鸮、鸠等鸟类栖息繁殖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独特繁多的动植物群体为鸟类食物来源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人口密度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减少了对鸟类活动的干扰。

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和申报河北省林业局和唐海县委、政府,为了对湿地和鸟类资源保护及建立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多次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唐海湿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保护这片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湿地,建立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基础。

1978 年,在柏各庄农垦区湿地集中、鸟类资源丰富的第七农场采取收缴猎枪,禁止检蛋、套鸟等捕杀鸟类的保护性措施。还邀请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调查鸟类资源。

1980 年开始,农垦区环境保护部门对鸟类资源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与第七农场协作,进行撰文登报、电视宣传,广泛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先后救助珍稀鸟类 80余只,其中有白天鹅、灰鹤等被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禽。

1992-1993 年,县环保局与中国鸟类环志中心鸟类组研究员钱燕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香涛合作,对唐海鸸鹬鸟类进行了调查,撰写了《中国鹤形目鸟类的野外识别与检索》《春秋迁徙期鸽形目鸟类群落研究》。

2000 年 4 月和 2002 年 10月,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陈克林及国际湿地大洋洲办事处李郎、马克·巴特等专家,先后两次在唐海对鹤形鸟类进行考察。

2000 年至 2003 年,第七农场、县环保局、县计划统计局、县农村经济局进行了申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调研、组织工作。

2004 年 1 月 4日,唐海县人民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生态治理课题组向国家林业局发出“关于委托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对唐海湿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函”。当年 2 月,建立了由河北省林业局、唐海县人民政府、河北师大环境资源学院、河北省农业厅农垦事业处及县内相关有关单位领导 15 人组成的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领导小组,建立了有 14 人组成的唐海县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组,筹建“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工作正式启动,责成县农村经济局具体负责相关申报工作事宜。县政府成立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办公室,对外开展工作。2月 22日,唐海县农村经济局与河北师大签订关于《编制唐海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和总体规划》协议书。 3 月 2 日,县政府向省、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上报《关于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3 月 15 日,县政府印发《关于批准建立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通知》。4 月 21 日,县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发出邀请有关专家来唐海湿地考察的函。9 月 1 日,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野生陆生保护动物的通知》。同月,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及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领导小组成员,审核并

通过了申报工作办公室与河北大学联合编写的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和资源录像片。11月,唐山市人民政府、河北省林业局、唐山市林业局批准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专家论证及验收等事宜。

2005 年3 月,由河北省环保局主持,进行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的评审,并上报省政府。

审,并上报省政府。

在申报期间,县政府和县农村经济局有关领导,先后到辽宁双台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鸭绿江口国家自然保护区、河北省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江苏安庆市等地参加湿地和鸟类资源保护会议并进行实地考察。邀请了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国际湿地大洋洲办事处,国家发改委课题组,国家林业局,省、市林业局,河北师大的专家来唐海进行实地考察。县政府、农村经济局领导积极与省林业局、省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等单位进行业务、技术交流与合作。完成的主要成果有《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报告》、“唐海湿地和鸟类自

然保护区电视录像片”、《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申报书》等必备资料。还编写了《唐海湿地和鸟类资源野生动植物名录》《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 10 万亩芦苇建设项目建议书》《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涵养林建设项目建议书》《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基地项目建议书》《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野大豆重点保护基地项目建议书》等。

同月,由省环保局主持,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水利厅、省编办等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建立河北省唐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进行了论证及验收。

9 月,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办字[2005]111 号文件批复,“唐海县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与完善  开展了保护区及周边各类资源调查和鹭鸟保护地调查,联合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了保护区资源分布图绘制调查工作,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项目建设、社会状况以及保护区内的湿地植物群落、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种、湿地野生动物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调查登记。

2014 年开始,连续实施了两期湿地恢复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 9830 万元,恢复湿地面积 2651.4 公顷,栽植芦苇面积 672 公顷,栽植赤碱蓬、竹柳、中华柽柳、千屈菜、大米草等耐盐碱植物 104 公顷。在 4 号地采取“春浅、夏注、秋深、冬晾干”的湿地生态修复及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恢复湿地原生态生物链,引来东方白鹳、丹顶鹤、白琵鹭等鸟类竟相驻足觅食。

投资 1730 万元建设了巡护管理站、监测管理站、科研中心以及瞭望塔、区碑、界桩等管理保护和救助设施,配备了冲锋舟、巡逻车辆等巡查、巡护、救助设备,并在核心区、缓冲区设立了 26 千米围网,组建了 15 人的巡护救助队伍,每天 24 小时在保护区内巡查巡护;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为候鸟护航”专项行动,对迁徙候鸟实施 24 小时保护;持续开展鸟类救助行动,累计救护、放飞丹顶鹤、东方白鹳、天鹅等受伤鸟类 3 万余只。积极谋划救助保护项目,投资 20 万元新增加界碑 8 块、界桩 64 块;谋划实施了投资 300万元的热视频夜视监控系统项目,在保护区内新增鸟类监控点位 18 个、热点侦破点位 5个、移动式点位 3 个、数字观鸟及教学科研点位 4 个;谋划实施了投资 110 万元的鸟类驯养救护中心项目+有力提升了救护水平和能力。

开展科普宣教,提高保护意识。召开了曹妃甸区野生动物救助表彰座谈会,对20名鸟类等野生动物救助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了集中表彰,并通过市内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唐山市林业局、市爱鸟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保护湿地、关爱鸟类、共建美好和谐家园”、“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宣教活动,提高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探索宣传阵地建设,投资 40 万元,在保护区内主要节点设置 11 块永久宣传展牌,宣传湿地保护和法律法规。

通过工作的开展,保护区内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已基本得到遏制,鸟类栖息地和栖息环境逐步进人良性循环。2014年人秋以来,丹顶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等迁徙候鸟齐聚保护区,形成了百万候鸟遨游天际的壮观景象;区域内芦苇、花草树木等植物每年生产氧气 31734 吨、吸收二氧化碳 30015 吨,湿地保护区内空气质量级别连续四年达到优良,明显好于同期城区的空气质量。

3借助曹妃甸的开发

2003 年 3 月,曹妃甸通路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河北省对曹妃甸岛的开发进入实施阶段。唐海县开始大力实施“以港兴县、科教兴县、工业兴县”战略,抢抓曹妃甸开发建设新机遇,打造建设临港经济强县。

随着曹妃甸港、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加速,唐海县借助港区开发,规划总面积 60平方千米的“临港产业园区”。园区位于十里海养殖场西部,南与曹妃甸工业区直接相连,原为养虾池,不占用耕地。2008 年起步建设(起步区 20.93 平方千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钢铁精深加工及配套、环保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2010 年9 月被河北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2011 年 7 月又被评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以文丰重工装备制造、东方物流、大昌物流、再生金属资源加工产业园等为代表的 40 多个项目人区建设,总投资 260 多亿元,园区日益展现出其特有活力、巨大潜力和最佳竞争力。

2007 年 12 月,按照不占用一分耕地、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确定曹妃甸滨海新城选址为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和滦南县柳赞镇的沿海滩涂。为此,八里滩养殖场部分虾池停止生产。

建设“曹妃湖”,打造文旅项目。20 世纪 90 年代,唐海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开发资金,在第七农场建造了面积万亩的“平原水库”。新世纪以后,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加深、砌石护坡、建造湖心岛、修建环湖路、绿化美化等手段,将其改造成旅游景观,命名为“曹妃湖”。在湖边建造五星级“渤海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曹妃甸国际论坛”。而后又吸引有实力的集团,打造了慧钜文化产业园、百川多玛乐园等一批旅游项目。

建设北京产业园。利用第四农场、第五农场临近省道迁曹公路的区位优势,引进北京的资金、人才,建造了曹妃甸(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现有 12 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30亿元。

1956 年的建立国营柏各庄农场,到 1982 年改制唐海县,直至 2012 年撤县设区的56年中,勤劳勇敢的唐海人,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把斥卤不毛之地的盐盐碱滩,建设成为一颗渤海之滨耀眼的明珠。其滩涂开发的壮举也将载入史册。当年只有4千余人的滨海小村——西南庄,后来成为拥有人口13万多人的原唐海县县城,如今的唐山市曹妃甸区主城区。

曹妃甸区的孕育时期

早在1985 年,国家交通部联合河北省政府开展沿海港址普查。是年7月,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和河北省交通厅共同编制完成《河北省天津市沿海港址概况》。在这次沿海港址普查中,第一次发现曹妃是河北、天津沿岸水位最深的港址。1989 年 5 月,河北省海岛资源调查队对全省海岛进行调查,确定曹妃甸诸岛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重点。8 月 14 日至 9月底,调查队陆地作业组对曹妃甸诸岛陆域进行实地调查,对曹妃甸进行实测、取样、采集标本、勾绘资源分布图,并走访曾登岛渔民,获得大量有关曹妃甸岛资源情况的资料。随后两年,调查组又多次进行补充调查,完成了曹妃甸岛调查任务。1992年,河北省、唐山市在既往沿海港址、海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省科学院、省计委地理研究所、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就曹妃甸开发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启动曹妃甸岛、曹妃甸港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

经过近 10 年的精心谋划、审慎决策,进入新世纪,曹妃甸岛的开发、曹妃甸港的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009 年 3 月 14日,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成立。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 1934 平方千米、陆域海岸线约 80 千米,常驻人口22万。

曹妃甸工业区因曹妃甸岛、曹妃甸港的开发建设,利用了毗邻港区滩涂资源优势而产生。

1曹妃甸岛概况和曹妃甸港选址

曹妃甸岛原隶属于滦南县管辖,是因滦河东移而形成的一条状海滩沙岛,落潮时总面积约 16 平方千米。该岛形成于 6000 ~ 3000 年前,为古滦河三角洲湖区,系滦河经由老溯河中、下游在这里入海而形成的巨大的三角洲。滦河东移后,这里在海水经久冲刷作用下,三角洲渐渐脱离河口和陆地而形成海岛。从甸头向前延伸 500 米,水深即达 25 米,甸前深槽水深达 36 米,是渤海最深点。由曹妃甸岛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 27 米的天然水道,直海峡,通向黄海。水道与深槽的天然结合,构成了此岛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 30 米水深岸线长达 6 千米之多,且不冻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 30 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曹妃甸岛后方滩涂广阔且与陆域相连,低潮面积达 30 平方千米,零米水深线面积达 150 平方千米,可为临港产业布局和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足够的用地。

曹妃甸港址位于曹妃甸岛,距大陆最近点林雀堡 17 千米。林雀堡距唐海县城 23 千米、北距唐山市 80 千米、西北距北京市 195 千米、西距天津市 120 千米、东距秦皇岛市170 千米。

在曹妃甸岛上建设深水大港的筹备工作从 1992 年开始,国家计委、冶金部、化工部、首钢等有关部门和唐山市先后邀请 3600 余名专家参与论证,取得 50 余项科研成果,逐渐形成了曹妃甸完整、科学的资料体系。2003 年,河北省决定正式开发曹妃甸岛,并将其列为“河北省一号工程”。同年 3 月,通岛公路开工建设,拉开了曹妃甸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2设立曹妃甸工业区工程指挥部

2002 年 9 月,起于唐港高速青坨营出口、止于通岛公路起点林雀堡,全长 52.29 千米的一级公路——青林公路开工,标志着曹妃甸建港工程正式启动。12 月,唐山市政府成立曹妃甸港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2003 年 3 月 23 日,林雀堡至曹妃甸岛的通岛

公路开工,4 月 19 日唐山市委、市政府宣布成立曹妃甸工业区工程指挥部,全面开始港口工程、供水工程、公路工程、供电工程、通讯工程、造地工程建设。

这期间完成的主要工程有:

通岛路工程  由林雀堡至曹妃甸岛,全长 18.4 千米。该工程于 2003 年3月正式开工,2004 年5月底实现全线贯通,9 月底工程主体全部竣工,累计完成投资 2.64 亿元。

青林公路工程  由唐港高速公路青坨营出口至林雀堡,全长 52.3 千米,一级公路标准,工程总投资为 5.6 亿元。该工程于 2002 年 9 月开工,2005 年 10 月 8 日建成通车。

供电工程  一期为保障矿石码头投产和钢铁厂建设期供电,先由南堡开发区 220千伏变电站引出 110 千伏线路 68 千米,并在曹妃甸建 2×2 万千瓦变电站;2005 年 7 月 6 日建成使用。二期(钢铁厂建成投产后)由安各庄 500 千伏变电站向曹妃甸实施 220 千伏供电。

供水工程  该工程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净水工程及配水工程,年供水 8200 万立方米,以陡河水库为水源地,输水管道输水距离 95 公里,工程总投资 7.8 亿元。200612月24日建成通水。

通讯工程  架设了唐海县五农场到林雀堡的通讯光缆,在林雀堡和曹妃甸分别设置了GSM 和 CDMA 移动通讯基站,无线信号已覆盖全岛,并在林雀堡开通了宽、窄带交换机608 门,2015 年 11 月 22 日投入运营

矿石码头工程  一期工程主要建设 25 万吨级矿石码头 2 座,配套建设栈桥 2 座,堆场吹填 2 平方千米,总投资概算为 27 亿元(不包括铁路投资)。该工程于 2004 年 3 月开始建设,2005 年 12 月 16 日建成使用。

钢铁厂用地吹填工程  总面积 20 平方千米,分两期建设,一期造地 11.95 平方千米,吹填量 5468 万立方米,总投资 13.87 亿元。2006 年 3 月提前 5 个月竣工。

疏港铁路工程   2005 年 10 月开工建设迁曹铁路,起自迁安北站,跨大秦、津山、津秦客专、京哈铁路与滦港铁路菱角山站相接,从滦港铁路滦南站引出,至曹妃甸港区,正线全长 213 千米,采用国家Ⅰ级标准设计,双线电气化,通行 2 万吨重载列车,近期设计

运量为 1.28 亿吨,远期达到 2 亿吨,2009 年 2 月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还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许多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3成立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

2005 年 10 月 8 日,中共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工作委员会、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在唐海县城举行挂牌仪式,作为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承担起工业区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从此曹妃甸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曹妃甸工业区的土地范围全部为吹沙造地而成。曹妃甸吹沙造地工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填海造地工程。按照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 310 平方千米,规划面积 380 平方千米,其中陆域 310 平方千米,水域 70 平方千米。由港口物流、钢铁电力、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综合保税、新兴产业、中日生态工业园等七大产业园区和临港商务区组成。

充分利用曹妃甸天然港址优势,工业区建设 4 个 25 万吨级矿石码头(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 2 座 25 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年接卸矿石 3000 万吨;二期建设 2 个 25 万吨级矿石码头,最终建成形成 6000 万吨能力)、2 个 30 万吨级原油码头(年接卸能力 3800万吨,同期配套建设原油首站储蓄和输油管道,扩增国家原油战略储备能力 1000—1500万吨)、16 个 5 至 10 万吨级煤炭码头(根据大秦线扩能分流需要,一期建设 8 个泊位,煤炭下水能力 1 亿吨)、1 个 10 万吨级 LNG 码头及接收站、管线等配套设施(年接卸能力 600 万吨)。

依托进口矿石码头,结合首钢集团整体搬迁,由首钢集团、唐钢联合在曹妃甸建设1500 万吨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生产能力为年产 800 万吨,产品以汽车、家电、建筑、造船、压力容器等国家长期依赖进口的精品版材为主。依托进口原油码头,建设1500 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同时,利用进口原油,建设 1000 万吨级炼油、100 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

依托“北煤南运”大秦线扩能分流工程,利用曹妃甸深槽海水冷却,建设 460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厂,并实行工业区集中供热。该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投资 182.2 亿元建设 4座装机容量为 1000MW 的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二是利用进口 LNG,投资 25亿元建设两座 300MW 的燃气热电机组。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为了实现工业区内产业群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在建设上述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同时规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项目,包括:利用钢铁工业炼制焦炭的煤焦油,建设 30 万吨煤焦油深加工装置,发展煤化工及深加工产品;利用钢铁厂的工业废渣,建设年产 240 万吨的矿渣超细粉工程;利用发电厂的冷却海水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的浓缩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

期间,开工、建成的项目有:

2005 年 12 月,25 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通航。

2006 年 7月,完成通岛路(一号路)拓宽亮化工程。改造后的一号路由四车道按双向八车道、15 米绿化带、双向电气化铁路的要求拓宽调直。

2006 年 7 月,华润曹妃甸电厂奠基,规划装机容量 460 万千瓦。

2006 年 8 月,曹妃甸港区煤炭码头开工;2009 年 4月首船进港,9 月正式通航。

2006 年 12 月,连通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的唐曹高速公路开工;2008 年 11 月建成通车,公路全长 63.67 千米,双向六车道。

2007 年 3月,首钢京唐联合有限公司钢铁厂开工;2008年 12 月,首钢京唐公司2250 毫米热轧项目成功轧出合格热轧板卷。

2007 年 7月,建立“曹妃甸滨海新城筹建办公室”,新城开发全面启动;12 月完成滨海新城选址工作,2009 年 3 月开工建设。

2007 年 11月,为满足曹妃甸工业区大规模造地之需和司家营铁矿剥离岩土处理而启动建设的唐山司家营铁矿剥岩土铁路专用线开工。工程全长 15.417 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按照工企1级标准建设,牵引质量为1 万吨,投入运营后初期运量为 2000 万吨/年,2009 年 6月投入使用。

2007 年 12月,沿海高速秦皇岛唐山段竣工通车。与唐曹高速在南堡开发区北互通。

2008 年 8 月,曹妃甸 30 万吨原油码头建成通航,30万吨级沙特油轮“海昌一号”安全靠泊卸载。10月,码头向天津大港分输站输油。

(4)曹妃甸新区格局

 曹妃甸工业区

曹妃甸工业区定位为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区和龙头带动区,位于曹妃甸新区南部,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建立以现代物流、钢、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建成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0 年建设、发展,到 2012 年底,曹妃甸工业区建成 6 个产业园区,成为全区经济的龙头和主体核心。

港口物流园区  总面积 62.7 平方千米,有西港区、港池岛区、东港区、甸头区和化学区组成。可利用岸线 33.1 千米,建设煤炭、矿石、原油、集装箱、液体化工、件杂货、木材等 5 万吨级以上泊位 131 个。 

钢铁电力园区  规划面积 39.2 平方千米,位于工业区纳潮河以南的中心区域。园区内首钢京唐钢铁联合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渣供曹妃甸盾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循环利用,粉煤灰供唐山中海实业公司生产建材,高炉除尘和烧结机头灰供唐山佳旺公司提钾提铁精粉。华润电力曹妃甸电厂一期工程 2007 年 12 月竣工投产,以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为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构建出海水冷却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盐化工一体化发展和固体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园区  规划面积 28.6 平方千米,拥有海岸线 15 千米,依托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建设港口机械、石油钻探机械、工程机械和汽车、船舶修造等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曹妃甸木材加工、集散基地项目;冀东盾石机械制造项目;中国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项目等。

化学工业产业园区  位于工业区东南部,规划面积 32 平方千米,预留发展面积 68平方千米。南部滨海区域集中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依次向北为基础原料项目、综合化学品项目和化工新材料项目。            综合保税产业园区   2012 年 7 月 23 日,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河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位于工业区东北部,规划面积为 10 平方千米,其中封关面积为4.59 平方千米,岸线长度 3.3 千米。建设 57 万吨泊位 11 个,以保税仓储、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研发设计、出口加工、商品展示、检测维修、港航服务十大功能为依托,逐步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港。 

中日生态工业园  位于工业区西北部,规划面积 13.2 平方千米。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人园。 

南堡经济开发区

南堡经济开发区成立于 1991 年,1995 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全区总控制面积412 平方千米,城区计划面积 26 平方千米。辖一个镇 10 个行政村,1 个街道办事处 6个居委会,总人口 5.6 万。域内南堡盐场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盐场。全区工业企业主要有盐碱化工、化纤、钛资料、硅资料、陶瓷、塑胶、皮革、服装等种类,形成了以海洋化工为特征,上游海盐出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使用的“三大板块”,构筑了海洋化工循环工业系统。

 唐海县

唐海县是曹妃甸工业区产业辐射的承接区,建有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区。陆域面积约 732 平方千米,拥有 81 万亩的湿地保护区。年产优质稻米 30万余吨,是驰名中外的“小站米”主产地;年产河蟹 3000 吨,是著名的“中国河蟹之乡”;建有亚洲最大的海水养殖场和国内最大的东方红鳍豚养殖基地,年产各类海产品 3 万余吨。

曹妃甸新城

曹妃甸新城位于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之间,2007年8月开始选址筹建工作,当年 12月定址于原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以南滩涂。西距曹妃甸港区 5 千米、东至京唐港区25千米。北距唐山市80千米。其中起步区为30平方千米,位于青龙河和溯河之间,南到未来滨海大道,北至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北界限,2008年开始建设。远期规划面积约 150 平方千米,规划范围西至滦曹公路,北至沿海公路,东至大清河盐场,南至海岸线。按照规划,曹妃甸新城建设按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要求,充分借鉴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以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成未来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幸福之城。

2009 年 3 月,曹妃甸新城首批项目开工,标志着新城正式开工建设。

曹妃甸今生

2012 年 7 月 11 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将唐山市丰南区的滨海镇、滦南县的柳赞镇划归唐山市曹妃甸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唐海镇垦丰大街23 号。唐山市曹妃甸区规格为副地级,行政区划包括原来的唐海县全境、曹妃甸工业区、

生态城、柳赞镇(原属滦南县,2010 年 1 月 1 日起改由曹妃甸新区实行整体托管,唐海县代管)、滨海镇(原属丰南区,由南堡经济开发区代管)总面积 1943.72 平方千米。2021 年常住人口 35.21万人。

建区以来,曹妃甸区人民继承和发扬柏各庄农场早晨三点半,中午含着饭,晚上看不见以及特别能战斗的唐山抗震精神;唐海县建设时期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和建区初期精心谋划、审慎决策的科学精神;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了由一叶沙岛到现代化滨海新城的沧桑巨变。

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依托港口,扩大开放,加快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的引领区。十年来,曹妃甸依托深水大港和海铁联运体系,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9年8月31日,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挂牌成立,作为全省唯一的沿海片区,建设发展开局良好。在全省四个片区名列前茅;综合保税区功能更加完善,进口整车、肉类、水果批量入关;日本、韩国外贸集装箱直航线成功开通,“1210”“9610”正式开展业务。开通了至乌兰巴托的中欧班列,港口转型步入快车道。

二、转换动能,提质增效,加快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支撑区。

建区以来,累计新注册企业1238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家、规上服务业企业84家、限上贸易企业116家,累计吸引19家世界500强企业、18家央企、12家北京市属企业落户曹妃甸。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2个,总投资2311亿元;完工亿元以上项目211个,总投资952.3亿元;承接京津产业项目139个,总投资1835.7亿元,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支撑区已具雏形。

三、完善城市功能,汇聚各方要素,加快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示范区。

十年来,不断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最近三年紧紧围绕“一港双城”战略,对标雄安新区,按照区域协同、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多规合一、全域发展的理念,高标准编制曹妃甸滨海新城规划方案。成功开通京唐曹动车,结束了曹妃甸到北京没有直达客车的历史。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已有恒大、华为、富力、金隅、合生创展等多家实力企业入驻,滨海浴场、城市森林公园对外开放。华为数据产业园、唐山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运营,60多个产业项目成功落户。

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河北科技学院招生运营,养生谷等康养项目开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举办曹妃甸国际河豚美食节等重大活动,多玛乐园、河豚小镇等投入使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通过经营城市、聚集产业、汇集人流,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动能。

将原有一度发展到14个园区整合为9个,给园区下放管理权限,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激发了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各项工作强势推进,为全市乃至全省园区改革贡献了曹妃甸模式。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一个科技创新产业园、创建十大国家级产业研究院、引进百家研发机构、培育千家科技企业、吸引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规上工业拥有研发机构占比超过50%,两项指标全省领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经沧桑的千年曹妃甸,曹妃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开拓,已经跃升为吞吐总吨位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吞吐总吨位世界港口第位的雄姿而傲视天下。 

 


0 阅读 0評論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相關評論

取消
技術支持: 淘福
  • 首页
  • 手机版
  • 电脑版
  • 会员